【音乐会特写】吹管妙清商:刘江滨与新加坡华乐团

台湾指挥家刘江滨,现任新竹青年国乐团艺术总监,活跃于两岸三地。早年曾任台北市立国乐团唢呐演奏员,期间指导多支学生乐团,屡次在音乐比赛中获得佳绩。2011年,他成立“新竹青年国乐团”,并于同年举办“竹堑国乐节”。新竹青年国乐团由台湾各大音乐学院的学生组成,在刘江滨的专业指导下,这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乐团,演绎多位作曲家的新作,不少作品陆续成为华乐界的重要曲目。刘江滨与新加坡的缘分始于2017年与新加坡华乐团合作《宝岛乐韵》音乐会,之后亦受邀赴新加坡指挥新加坡青年华乐团,并促成乐团赴台交流演出。

《吹管妙清商》这场音乐会以吹管与锣鼓乐器为主轴,展现吹打乐的多元风貌。吹打乐源于早期婚丧喜庆的民间音乐,演奏时常结合丰富的肢体动作,以增添音乐的感染力与气势。今晚作品,可见作曲家们借由这些乐器,呈现出华乐作品多样的风格与色彩。音乐会两首作品以传统吹打乐为创作素材,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李民雄经典作品《龙腾虎跃》,此曲以浙东锣鼓为基础,并以“龙头龙尾”的节奏型态变化为素材发展而成。另一首传统作品为唢呐演奏家王展展移植改编《大笛绞》,此曲原流传于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地区的民间曲牌《笛绞》,以唢呐为主奏乐器,搭配笙与打击乐器。作品以“慢板龙”“快板龙”为主要素材,运用民间鼓吹乐特有的即兴手法加以发展,展现浓厚的地方色彩。

音乐会中有两首作品皆以古文化为灵感来源。其中,《印象国乐》原是中央民族乐团于2013年推出的大型民族乐剧,由王潮歌担任导演与编剧,姜莹作曲。乐剧中复原了中国古代民族乐器,以及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乐器。而后,姜莹将乐剧改编为《印象国乐》组曲,共分为三个乐章。本场音乐会演出第二乐章〈前世今生〉,由曾志与张硕担任萧与筚篥主奏。两种乐器以主题对话的方式贯穿全曲,旋律缠绵悱恻,情感深沉。新加坡作曲家王辰威对印度文化怀有深厚兴趣,他2017年的作品Akara即体现此一特质。作品标题源自古印度梵文,意为“音节”或“字母”。王辰威将梵文诗词韵律中的轻、重音节转化为短、长音符,并由演奏者穿插吟诵梵文古诗,巧妙地将语音节奏与音乐结合,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吹打乐声响语汇。

吹打乐不仅能展现热闹欢腾或异域风情,同样也能在作曲家巧思下,呈现中西融合的独特韵味。本次音乐会中另有三首观众耳熟能详的曲目,经由作曲家重新编排,让作品别出心裁。《乌天蓝调》由新加坡华乐团低音笙演奏家林向斌作曲,作品取材自台湾民谣《天乌乌》,民谣旋律结合蓝调音乐风格,创造出新颖的音乐语汇。作曲家冯国峻以广东音乐《平湖秋月》改编的《粤谣》由郑浩筠以传统笙演绎,结合爵士三重奏,展现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音乐对话。新加坡华乐团唢呐演奏家靳世义则以诙谐且流行的手法重新创作古曲《阳关三叠》,以新管、唢呐与人声演出,并将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词融入rap吟唱,并由王辰威改编为管乐四重奏与华乐团的《西出阳关》版本,为传统名曲注入崭新风貌。

音乐会压轴作品为王丹红的《朝天歌》。王丹红擅用民间音乐素材创作,《朝天歌》以唢呐为主奏,描绘陕北黄土地上人们的悲欢离合。旋律时而悲苦,时而粗犷,兼具萧瑟与爽朗之气,展现高亢明亮的精神风貌。王丹红擅长创作大型华乐作品,乐团的编制更突显出主奏乐器所表达的炽烈情感。 本场音乐会由新加坡华乐团唢呐演奏家靳世义策划,其选曲脉络与指挥刘江滨丰富的音乐旅程相呼应。演出以具传统风格的吹打乐为起点,探索华乐的早期风貌,到跨文化的音乐诠释,最后回归以地方音乐素材为创作核心的近年新作,为听众开启了一场听觉与视觉的丰富想像。

Related Event

支持您的国家管弦乐团

Search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