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特写】大师风采 : 阎惠昌与新加坡华乐团

这是一场在“传统”与“新编”之间展开的华乐之旅。阎惠昌重返新加坡华乐团,不仅以指挥家的气度掌控全局,更以作曲家的眼光雕琢细节。透过旋律线条的呼吸、配器层次的铺陈与音响重心的掌控,他将让古老的旋律焕发鲜明的时代印记,也让当代创作回望传统的源头。

《将军令》是一首流传甚久的古曲,原属民间“十番锣鼓”体系,多用于戏曲开场或军阵场面。其音乐形象刚健雄伟,节奏密集、音型规整,仿佛战马嘶鸣、旌旗翻卷。20世纪50年代,彭修文据此改编为民族管弦乐版,运用现代配器与结构布局扩展音响空间,使传统吹打乐的力量与层次更为立体。全曲以堂鼓、铜钹引入,逐渐转入快板齐奏,弦乐与管乐交替呼应,军号式动机反复升华,终以恢宏和弦收束,展现中华军乐的壮阔精神。

《良宵》作于1928年除夕夜,是刘天华与学生、好友聚时的即兴之作。短短数分钟,以二段体结构凝聚温润情怀。欢乐的节日气氛激发了作曲灵感,他当场写就此曲,原名《除夕小唱》,后改为《良宵》。创作时刘天华正积极推动国乐改进,音乐中流露出他对民族艺术未来的信心。旋律清丽婉转,融汇中西曲式思想,寄托作曲家在动荡年代中对光明与团圆的期盼。

赵季平的《第二琵琶协奏曲》完成于2013年,由悉尼交响乐团与美国六家乐团联合委约,为旅美琵琶演奏家吴蛮而作,是首部由西方主流交响机构出资委约的琵琶协奏曲。作品以苏州评弹为灵感,融入江南“吴侬软语”的语感,使琵琶旋律既似说书又如吟唱,富于人文诗意。全曲为单乐章多段体,起始如书场开篇,琵琶散板吟奏主题;中段节奏渐快,独奏与乐队交织对话,技巧繁复、情绪递进;终段旋律回旋渐远,仿佛讲述的余韵。赵季平以交响织体衬托民族旋律,延续其“以诗言情、以声写意”的叙事美学。

《侗乡速写》是赵永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作的民族管弦乐组曲,源于他在贵州、湖南、广西的采风。作品以侗族生活为题,采用“速写”手法写成四幅音乐画面:《琵琶歌》描绘侗族自弹自唱的“嘎琵琶”情景,既有山歌的自由韵味,又具侗语声调的流动感;《放排》以打击乐模仿桨声与号子,展现山民劳动的力量;《月下》以高胡与洞箫对答,刻画月夜恋歌的柔情;《斗牛》将节庆的喧腾推至高潮,唢呐的高音与堂鼓、锣钹的强击形成壮阔音场,仿佛山谷回荡的欢呼。

《唐响》由香港作曲家伍卓贤于2016年为香港中乐团创作,以盛唐文明为灵感,通过四个连贯乐段《梦》《盛》《舞》《同》描绘由初唐憧憬到盛世辉煌、再至文化交融与天下大同的意象。开篇琵琶独奏引出唐代古韵《月儿高》,箫与筝交织、梦回长安;《盛》段乐队齐奏,展现礼乐之盛;《舞》段融合宫廷燕乐与现代节奏,甚至融入爵士语汇,象征古今交融;《同》段以宽广主旋律收束全曲,寓意“天下大同”。作品以当代音响语汇重塑唐代精神,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华乐新作。

整场演出以五部作品串起中国音乐的时间脉络,从古曲到新作、从民俗到当代,华乐不再只是传统的回声,更是延伸至当下、与世界共振的语言。

Related Event

支持您的国家管弦乐团

Search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