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特写】葉聰与新加坡华乐团: 青青思念 – 李博禅华乐作品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汇集中国青年作曲家李博禅自2014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七部华乐作品。这些作品以作曲家个人心境为源,由内而外层层铺展,构织成一幅“从缘起到涅槃”的音乐卷轴。观众得以在音乐流转之间,步入其内在精神的微光与洪流。

音乐会以《初心》启程,这不仅是一首音诗,也是整场乐篇的情感根脉与精神原点。作品由朴素柔润的旋律出发,逐渐积蓄、扩张,最终在结构与情绪上完成“本源至洪流”的精神递进。作品原为2019年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比赛所委约的作品,创作时正值作曲家即将离开生长于斯的北京,赴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之际,这段回望初心的旋律,便诞生于城市与身份的交界处。

创作于2015年的《热情与冷漠的邂逅》,将竹笛一分为二,化身为舞台上的两个角色——热情如火,冷漠似冰。两种情绪交错共生,时而缠绵,时而对峙,直至在终章中交融、消解。这种内在心理的对照,亦是青年作曲家在读研究生期间初涉世界与内心自我的真实回响,而这种二元并峙的情绪书写,也成为他音乐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楚颂》则是李博禅在本地最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也常被选作新加坡华乐比赛中的二胡独奏曲目。今晚呈现的为作品的原始形态——双胡琴协奏曲版本。作品以“霸王别姬”的历史意象为题,刻画出“英雄”与“爱情”两个音乐主题,分别由两把胡琴演绎,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作曲家不刻意援引楚地民间素材,而是以个人视角在这两个永恒主题上肆意挥洒,将内心的英雄主义与深情寄托其间,既是史诗的再现,也是个人情感的投影。

下半场首曲《青青思念》是作曲家移居上海后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恰与上半场的《初心》前后呼应:一为离别前的终章,一为新生活的序言。作品摒弃宏大结构与叙事,而以如水之音描绘一段轻柔却绵长的情绪。音色方面采用颤音琴与钢片琴织就梦幻音响,贯穿整场作品,更成为作曲家在近年创作中逐渐确立的个人标签。结尾处人声哼唱轻轻远去,仿佛将思念托付于山风水云之间。

《问天逐日》创作于2018年,是为上海民族乐团所作交响史诗《英雄》的第五乐章。作品以“后羿射日”的神话为精神象征,板胡为主奏,搭配弓弦与打击乐团。李博禅将板胡与弓弦乐器比作后羿手中的“弓与弦”,通过音乐表现中华民族面对自然时的不屈意志与抗争精神,情绪在“刚”与“柔”之间交替推进,不仅呈现英雄的气魄,也加入对嫦娥意象的抒情描写,赋予这部史诗题材作品以柔性的情感深度。

《晚秋》原为琵琶与钢琴协奏,创作于2014年的深秋。作曲家借“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之心境,以音乐代替语言,表达一种“欲言又止”的秋日情思。作品不设具象叙事,而是如散文诗般自然铺展,以琵琶的吟咏与钢琴纤细的音线,描绘出一幅晕染朦胧、克制细腻的秋日画卷。

音乐会最终由《百年涅槃》压轴呈现。作品原为2021年创作的交响组曲《龙华英烈颂》第四章,后由作曲家重新改写为唢呐与民族管弦乐队的协奏曲。全曲以“百年”与“涅槃”构成前后呼应的双重结构,前者凝望历史,后者寓意重生。唢呐在此被赋予“凤凰之首”的象征意象,带领乐队振翅欲飞、扶摇直上,在音响与意象之间完成民族精神的升腾。

由初心而起,穿越对峙与追问、思念与梦想,最终重生于光明与深情的回响之中——本场音乐会的每一部作品,皆源自作曲家生命的某一节点,从个人情感中提炼思索,化作旋律,缓缓流淌至听者心田。

Related Event

支持您的国家管弦乐团

Search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