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特写】室内乐系列:鸾歌凤吹

在抗击冠病疫情期间,新加坡华乐团的 “室内乐系列” 以小型编制的灵活与亲近感,为乐迷提供了另一种聆听方式。其中的吹管乐专场 “鸾歌凤吹”,聚焦笛、箫、笙、唢呐等乐器,从多首独奏曲到小型合奏,呈现七首凝练精巧、技艺高超的作品,将地域风貌、文化意境与名家风采凝聚在一方小巧的舞台之上。

音乐会由笙独奏《孔雀开屏》揭开序幕。这是阎海登于1957年创作的名篇,取材山西晋北民歌,以五段乐思描绘孔雀舒展羽翼、翩然起舞的姿态。呼舌、双吐与装饰音交织,既保有民歌的温润质感,又在复音与单音的交替中塑造灵动生姿的形象。

随之而来的是古曲《妆台秋思》,由杜次文整理为箫与古筝对话的版本。乐曲源自琵琶文曲《塞上曲》中的一段,描绘昭君初至塞外、临流梳妆的淡淡乡愁。杜氏以段落递进的方式,将《塞外》的辽阔、《艳妆》的端丽、《思乡》的幽婉与《闺怨》的酸楚依次铺陈,古意中蕴含细腻的情感。

第三首《阳关三叠》取意唐诗《送元二使安西》,沿用古琴琴歌的“三叠”结构,将送别的惜情层层递进,直至尾声归于平静。无论以琴、以笛或以筝,乐曲都在反复吟咏中,将古人离别的叮咛与祝愿化为绵长回响。

接下来的《大起板》改编自河南板头曲,原是戏曲开场的热烈旋律。李光陆为笙独奏重新编配,运用笙的历音、呼舌、双打、双吐等技巧,全曲活泼、明快、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鹧鸪飞》则来自湖南民间曲调,因李白诗句“只今惟有鹧鸪飞”而添几分历史兴亡的感怀。赵松庭在改编中以江南丝竹的装饰音刻画鹧鸪时远时近、忽高忽低的飞姿,并新增快板段落,以循环换气等高难技巧将乐曲推向炽烈收束。张维良的编配赋予其伴奏色彩,令抒情与炫技并举。

第六首《赞家乡》汇集《云里摸》《趟子笛》《溜子手》等河南唢呐曲牌,靳世义在整理中保留豫剧唱腔与锣鼓点的风味,中板的淳厚悠扬、快板与飞板的急促炽烈一气呵成,唢呐的抹、揉、滑、搂、扣等技巧轮番上阵,既是对故土的热情礼赞,也是技艺的尽情挥洒。

压轴的《闯将令》创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于会咏、胡登跳以进行曲的昂扬节奏,歌颂建设年代勇往直前的“闯将”。本地华乐先驱杨培贤改编的室内乐版本,将笛、笙、唢呐交织成嘹亮号角,在打击乐的铿锵推动中挥洒原作的气势与激情。

从孔雀开屏到鹧鸪飞鸣,从塞外闺怨到阳关送别,“鸾歌凤吹”以七首精巧作品,勾勒出一幅跨越地域与时代的声响画卷。

Related Event
鸾歌凤吹

支持您的国家管弦乐团

Search This 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