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适逢新加坡独立60周年,新加坡华乐团以“溯源”为2025/2026乐季的主题,作为继“琴缘”(2023/24)与“融汇” (2024/25)之后三部曲的最终章。同时,为庆祝华乐团常驻地新加坡大会堂建成60周年,首场同名音乐会“溯源”将为本季 拉开序幕。在首席指挥郭勇德的执棒下,本场音乐会通过跨文化、跨领域的艺术对话,为传统注入当代活力。特邀印度塔布拉鼓大师纳瓦兹·密拉志卡尔、马来手鼓演奏家里端·扎兰尼,以及The Straits Ensemble的音乐家们同台献艺,展现新加坡作为文化熔炉的独特魅力。
本场音乐会以驻团作曲家王辰威创作的《畅响狮城》震撼开场。这首融合新加坡五大籍贯(闽、潮、粤、客、琼)音乐素材的曲子,通过十二件特色民族乐器——如南音琵琶、潮州大鼓、广东高胡等——展现狮城华族文化的多元面貌。全曲以潮州“乱锣”热烈开篇,六段气势恢宏的合奏与五段籍贯特色乐段交替呈现:福建南音《走马》四重奏、广东乐曲《旱天雷》五重奏、客家广东汉乐《迎仙客》、海南琼剧《红叶题诗》选段,以及潮州大锣鼓《相思锣鼓》——穿插其间的各个方言祝福录音,更以乡音乡情献礼新加坡大会堂建成与新加坡建国60周年。
随后上演的《大运之河》与《达姆如之魄》都以悠久的历史与文化作为音乐素材,但在文化背景以及音乐氛围上形成鲜明对比。作曲家陈思昂以《大运之河》勾勒绵延悠长的旋律线条,写下一曲大运河史诗,描绘这条贯穿华夏文明2500年的水上命脉;而纳瓦兹·密拉志卡尔创作的塔布拉鼓协奏曲《达姆如之魄》则迸发着印度教宇宙观的原始能量——富有丰富历史与文化象征性的达姆如鼓在作曲家亲自用塔布拉鼓的演绎下,与华乐团展开精妙绝伦的节奏对话。这两部植根于亚洲古老文明的作品,展现了华乐团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跨时代交流。
上半场的结尾,罗伟伦的《新加坡故事》原以新加坡报业的发展历史作为创作灵感。此次为欢庆新加坡建国60周年,音乐会将沿用这部作品,并结合新报业媒体提供的珍贵档案照片,带领观众回顾新加坡建国60年来的重要时刻与社会变迁。当视觉元素与交响叙事相结合时,这首作品创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叙事篇章。
下半场以张永钦的《鼓今中外》与彭道程的Pasat Merdu继续这独一无二的跨文化之旅。《鼓今中外》通过爱尔兰、土耳其、阿拉伯等地的手鼓表演,带领观众开启环球音乐之旅。Pasat Merdu以华乐团为媒介,融合华乐、马来乐和印乐元素,奏响本土多元文化的和谐共鸣。这部原为本地跨文化民族乐团 The Straits Ensemble创作的作品,此次特别改编为华乐团版本,并将与原创音乐家们联袂演出。两部作品恰如新加坡社会的缩影——不同文化在此相遇,碰撞出绚丽的艺术火花。
音乐会尾声,王辰威为大会堂建成60周年特别创作的《同舟共鸣》将迎来世界首演。这部以帕萨卡利亚形式构建的作品,从低音提琴独奏的“孤音”开始,随后其他乐器在各个变奏渐次加入。变奏段落暗含时光流转:曲子开头的西方对位法隐喻后殖民时期的多元共生,中间的欢快段落致敬早期华乐作品,接近尾声的现代语汇则展现当代活力。在大会堂60年历史影像的投影闪烁中,这座从职工会馆蜕变为艺术殿堂的建筑,在音符中焕发新的生命。
正如这场“溯源”音乐会所展现的,新加坡华乐团始终扎根传统,同时勇于创新变革。从《畅响狮城》丰富的籍贯元素,到《大运之河》和《达姆如之魄》对文化根源的探索;从《鼓今中外》与Pasat Merdu的跨文化对话,到《同舟共鸣》建筑与音乐的共鸣交响——我们见证了传统如何成为一种生生不息、不断演化的力量。
本乐季“回望传统·蜕变创新”的理念在这场演出中得到完美诠释:传统乐器奏响当代声音,文化疆界融汇成全新音景,新加坡的过去与未来在此和谐共鸣。这场艺术的蜕变,永不止息。